单仁行

2019-07-12

+ 关注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单仁行(**号:shanrenzixun)

*近国内的IT界新闻,似乎都被小米承包了。

就在昨天,小米创始人雷军发了条微博,说:“北漂,奋斗九年多,终于买房了!小米科技园,8栋楼,34万平方米,52亿造价!”

小米这家公司,确实很是神奇,从0开始创业,7年营收突破千亿大关,8年成为**第五大手机厂商的公司,称得上是创业**。

作为本土手机品牌中少有的上市公司,同时又是港交所“同股不同权”的上市**股,其特殊性与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然,你能承受多大的诋毁,就能承受多大的赞美。

小米上市后,很多人就说,它的成功全都靠的饥饿营销,产品比起其他品牌,除了价格就毫无优势。

但是,无论是饥饿营销还是饱和营销,对于企业而言,那只是一种战术而非战略。

今天,我们不妨从传统的4P营销模式,也就是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来分析小米的东西为什么就卖得比别家好。

*先,产品(product)。

小米诞生之初的口号,是“为发烧而生”,以发烧级的旗舰配置,价格便宜一大截的产品定位,获得了大量的消费者支持。

那时候的小米,一个包装盒,都能改上30多版,打样上百次,甚至是做了1万多个样品...,我想,这就是对产品**的追求。

其次,价格(price)。

在很多人心里,小米就是性价比。

除了手机方面,小米每进入一个品类或行业,都会成为所谓的“价格屠夫”。

就拿小米移动电源来说,以前主流品牌10000毫安时的移动电源售价为99-169之间,而且普遍是塑料外壳。

而小米一来,就推出了金属外壳、20000毫安时、售价仅为79的移动电源...

靠着这样的价格和品质优势,小米迅速打造了不少爆品,而这种定价方法,后来也被很多传统厂商所借鉴。

再来,渠道(place)。

*初小米不设线下渠道,手机全部网上发售。这样一来,线下门店的租金成本、各级经销商的利润空间都不用负担,小米得以将成本降到*低。

而其他手机厂商,即使硬件成本相同的情况下,每部手机还要多负担几百元的渠道费用,一段时间内,小米手机超强性价比的优势无人能敌。

值得注意的是,后来的小米,将在线下迎来*强的两个对手。

*后,促销(promotion)。

可以说,从小米**了很多手机促销的路子。

比如现在的手机厂商开发布会,一定会跟友商比比配置和价格。

比如各家手机厂商开始在“圈养”粉丝。旨在先把忠诚度培养起来,再通过铺设广告打响知名度,俗称口碑营销。

再比如各种粉丝节日、活动补贴、快速购买码等回馈活动,来加强粉丝与厂商的互动等等。

可以说,小米的成功绝非偶然,只不过,一家企业不可能总在增长。

就在前天,也就是7月9号,刚好是小米上市一周年,雷军跟他的小米,我想是怎样都开心不起来的。

先看一组数据。7月8日,小米股价收报9.61港元,相比17元的发行价跌去了43.5%,接近腰斩,小米市值也随之跌去了1500亿元。

一位德国诗人曾说过:亘古而长青的昨天永远是过去,也永远会再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过去的荣耀再好再亮眼,都会烟消云散,如果今天不能比昨天更好,那就会被自己跟别人打败。

那么,导致小米暴跌1500亿市值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先,曾经是铠甲的主营业务——手机,成了小米的软肋。

小米生态有个“竹林理论”,理论上拔掉一颗小米竹子(行业),整片小米生态竹林仍旧安然无恙。

但从小米今年3月公布的18年财报来看,小米对于“大竹子”手机业务的依赖依然明显。

2018年,小米智能手机业务占总营收65.1%,而且还是以2000元以下的中端机与入门机为主。

而在4000-6000元的价位市场上,小米一直没有拿出更具竞争力的系列和产品。

其次,关于线下渠道,小米还是个弟弟。

雷军曾在他个人**公众号上,发布名为《小米如何成功逆转》的文章,他在文中提到:

“小米在过去几年里面专注于电商,但是有一个天大的缺陷,电商只占商品零售总额的10%。

到今天为止90%的人买东西还是在线下买,也就是说就算线上100%是你的,你也只有10%的市场。

在过去几年中小米面临的*大问题是战略如何升级、如何才能胜出,所以小米*痛苦的是如何**率做线下。”

正如雷军所言,在2014-2017年,小米过于专注线上,错过了国内非一线城市及城镇的线下换机潮。

而OV两兄弟却抓住了这一市场机遇,立马布局全国几乎2000多个区县,一举成为线下市场*大的赢家。

此外,对供应链的管理,小米也相对不足。

据消息称,小米的供应链采购*常说的一句话是,小米的货你就不要赚钱了,权当带量,提高知名度去从其他人的订单上赚钱。

这也导致一流供应商很难**时间把*优秀的产品方案给到小米。

毕竟小米定下的5%硬件综合净利润的商业模式,基本决定了小米赚钱和花钱都不那么容易。

总的来说,小米要想打一场翻身仗,现在是时候把精力放在做一款“好产品”上了。

而当下要打造一个爆款,需要小米从架构、研发、管理等方面进行一场全面的梳理。

在过去的这一年里,我们能看到小米频繁调整自己的组织架构来适应变化,也看到了雷军在技术研发上锁付出的努力。

正如雷军所说——“这将是一场持久战。”

毕竟,谁还沉浸在昨日的荣光里,失去的就不只是时间这么简单了。

2395阅读 141人喜欢
创业快讯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