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最好先就业 爱折腾能吃苦可选择创业

2015-07-29    珠江时报

创业评说:在创业热潮的带动下,当下选择创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虽然政府出台了很多利好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但仍然改变不了大学生创业失败率高的事实。大学生最好是先就业再创业。

  大学生是社会就业创业大潮中的大流,拥有热情、学历和专业技能是他们的优势,但是每到毕业季、就业季,大学生就业难、创业难的情况也屡屡出现。

  毕业季刚刚过去,就业季也在悄无声息中接近尾声。在南海打造创新创业者乐园的同时,作为创客大军中重要分支的大学生,在南海的创业、就业现状如何?如何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看看有为对话会嘉宾如何说。

  关键词现状

  就业创业新常态下有新机遇


  主持人:毕业季刚刚过去,很多大学生到南海来找工作,那么这些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现状如何?

  就业创业面临新的要求

  李昶文:就业是民生之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富民之道,强国之举,有利于产业、企业等多方面结构优化。从我们统计的情况来看,现在大学生就业创业主要面临以下情况。一方面,在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创业面临新挑战,我们人社部门也需要将不稳定因素转变为促进就业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经济环境让学生就业创业面临新的要求。

  对于社会需求来说,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相对不符,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相当大,大学生远远满足不了这方面的需求。

  此外,就业观念的偏差也造成了当前的就业形势。传统上,大学生习惯毕业之后去机关、事业单位、大企业工作,不愿意去中小微企业和基层。

  不过,经济新常态也给大学生就业创业带来新机遇。一方面,经济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仍处于合理区间,同时,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国家推行审批制度改革、三单管理、商事登记改革等提升南海的营商环境和市场活力,使创业的条件更加宽松。另一方面,金融改革在不断创新,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建设等也将为南海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这都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带来利好消息。

  关键词选择

  创业更具挑战性


  主持人:在国家推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很多大学生也开始尝试创业,但是成功率也不高,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待这种状况?创业和就业该如何抉择?

  如何选择看想要什么生活

  谭晓松:我个人觉得选择创业是个性的问题。我原来在通用电器,看到师兄毕业十几年才担任华南区总监,我想自己做十几年也就那样。于是,就辞职创业,因为觉得自己个性内向,所以先去保险公司锻炼了一年,强迫自己跟人打交道。后来选了很适合自己个性的教育培训行业,开始也经历过失败,但是也让我尝到了创业另一面的东西。

  其实,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就业还是创业,就看你想要怎么样的生活。创业每天面对很多问题,起步的时候缺钱缺人缺客户,做大了内部的协调等也是问题。如果大学生喜欢挑战和解决问题,那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如果不喜欢还是去找份工作比较好。

  爱折腾能吃苦可选择创业

  赖凌云:我很早就接触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心理,2005年、2006年时很多高校让我去做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但是我自己知道,有时候我们指定的道路不一定适合别人。很多人读大学和就业都没有很大的目的性,觉得好就去了,一去发现不是想象中那样就离开了。

  人的性格各异,有些人爱折腾,很能吃苦,耐得住艰辛磨难;有的人很内向,耐不住创业的艰辛;还有些人好玩,这类人找对了方向就比较容易成功,但走错路了就不好了。所以要认清自己的个性,认清职业,才会在就业或者创业上发展得更好。

  建议先积累人脉后创业

  肖子南:我给大家讲个故事。1997年的时候有个年轻人从名牌大学辍学开洗衣店创业,月赚5位数,1998年做保险,工资也是5位数,当年他才19岁。但十年后回想他后悔了,同学聚会,他无缘。他想,当时应该把学业继续,在学校积累人脉。这个人就是我。

  我现在很后悔,在当时的年龄走进社会,心智还不成熟,尽管有钱了但是还是容易走弯路。所以我建议想要辍学创业的学生好好想想。

  关键词心态

  就业可以为创业打下基础


  主持人:不管是就业还是创业,很多大学生不仅在选择的时候很纠结,在进入工作状态中,心态也难以摆正,大学生在就业创业上应该保持怎样的心态呢?

  就业和创业并不矛盾

  肖子南:其实,就业和创业并不矛盾。就业了是不是就不能创业了?并不是,如果你都不懂得跟别人去做事,你怎么去带领别人做事?如果你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你能够吸收、了解就业过程的一些内容的话,对未来的创业是会有帮助的。

  成为领域专家也是创业

  赖凌云:就业也可以等于创业,比如说吴晓波,他首先是就业,在就业领域成为顶尖专家。这个时候他在行业中树立了标杆,就是创业了。创业的标志是什么?是创业者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可以带动一部分人去成长。我觉得有梦想就是创业,但是不能给社会带来负担,要为社会创造财富。

  肖子南:就业过程中能够运用好创业“因子”,一样可以做好就业。走上创业的道路是因为从小就有理想主义的种子,在企业里面搞创新,在研究院搞研究,我认为那也是创业的过程。

  要有理想主义做支撑

  肖子南:创业一定要有理想主义做支撑,全现实主义就叫创生意,这是两码事。如果真的选择了创业,那就是一件非常高大上的工作,里面有很强的理想主义,就看你想把它做到什么程度。

  我们算是用办公益的方法引导大学生的创业思维,我们认为他不适合创业的就会告知他准备好了再来,告诉他要怎么调整。如果他们缺乏什么,要准备什么,我们也会给他指出,这是负责任的做法。

  另外,大学生创业者资源很匮乏。大学生选择的创业基本就几类,最多的是送外卖的,见过一个做酒楼的,但是家底很厚。学生群体的创业往往脱离实际,需要被引导,给他们匹配一定的资源和低成本的创业环境。

  关键词措施

  各方要合力营造创业环境


  主持人:现在南海对于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有什么样的政策呢?大家觉得,相关的就业创业环境该如何创造?

  加大培训植入创业基因

  李昶文:从大学生毕业年份的创业率来看,佛山约为1%,南海虽然略高一些,但具体到创业成功的就更加少了。目前我们南海的政策界定是毕业5年内创业,政府都会重点扶持。我们会在这个周期为他们做服务和支持。

  区人社局目前着力推动创业培训工作,全年预计培训3000人,现已完成超过2000人。今年的创业培训也更加偏重刚毕业的大学生,帮助他们植入创业的基因。

  同时,我们也利用大数据的资源,每个季度都会对接区工商部门新登记的企业的数据,特别是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重点跟踪创业年龄符合补贴对象的,即毕业5年之内的大学生,由人社分局安排专人联系对接,争取把创业服务和补贴信息主动向创业者推送。

  符合条件毕业生可领就业补贴

  李昶文:关于就业,今年的指标和任务已非常具体,我们春节前已经把11大项工作指标分解到7个分局。其中最重要的是就业实名制跟踪服务,要求7个镇街人社分局跟踪2015年毕业的大学生,记录他们毕业后每个月的就业创业的情况和进度,重点对未就业的学生跟踪服务。

  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补贴,今年属首次发放。从7月1日开始,我们接受在中小微企业就业的2014年高校毕业生的申请,每人一次性2000元。如何保证政策的落地呢?这个政策我们要求各分局同样以实名制的方式,具体通知到服务对象个人及其所在企业,按月报送完成情况,也希望以此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

  长期发展关键在于内在培养

  赖凌云:很多人给“70后”“80后”设定了标准要求,但“90后”不吃这么一套,创业暂时成功的很难长久成功,因为他们有狂妄的因子存在,他们能带动一段时间的发展,但是要长期发展关键在于内在的培养。

  肖子南:我给大家举个初中毕业就创业的案例。他叫王侃侃,从小喜欢玩游戏,后来凭借叔叔给的1000万元打造了一个游戏平台,据说16岁就有20亿元身价。但是现在呢,他在企业打工。

  有人觉得他摔倒了,但我认为他从来没有尝试过走向巅峰,因为他没有真正成功,他不知道创业是什么。他有的是一个有钱的叔叔,而不是一段创业的经历。现在很多孩子纯粹是以兴趣为出发点,但是没有坚持、没有知识积累去延伸,这样是无法成功的。

  谭晓松:现在的学生上学没有接触过创业,也没有这样的就业环境。我曾认识的一个管理学老师,他管理自己的学生都管理得一塌糊涂,如何教他们管理学。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创业很难。不过,真正创业的人会留下来,因为他们的心态、技能、知识经过反复打磨通过了现实的考验。
  政府、投资、服务要走下“神坛”

  肖子南:我6次创业,失败了4次。在2013年的一次亏损,达到了8位数,组织一夕之间倒了,我身无分文,还背了一身债。后来自己做了一份计划书去找朋友帮忙,打算重新再来。但是现实是,我去了很多地方,见了很多投资人,回复都是“对不起,我们帮不了你”。

  曾经,我也是一名投资者,我毫不隐晦地说,以前创业者来到我们公司,我们往往也会有高高在上的感觉。但那次之后,我明白了创业者来到我面前是什么心态。所以现在我们创业导师要学会换位思考,要踏踏实实做创业指导,你没有比别人牛到哪里,就是比别人多点钱。

  政府的政策也是这样,要站在创业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这样,就必须要走下“神坛”,到创业者中间去看看,就业政策也不要各种条条框框一大堆,就讲两条你们能够兑现的。

  同处于创业环境中的创业支持机构也要走下“神坛”,咨询机构不要一上来就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元的收费,金融服务机构也不要天天跟创业者说要担保抵押。政策、投资、服务层面都走下“神坛”,实实在在地为创业者做事情,这才是真正的创业环境。

  赖凌云:我觉得肖总讲得对,在就业中也是这样,创业和就业是一体的。有的老板、HR都是高高在上,这样并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有时候,很多大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你给他一个机会,他还是能够适合这个岗位的。给他们一个机会,也就是给自己一个机会。
695 0

最新资讯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