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返乡创业种茶,种出精彩人生
2015-08-04 闽东日报
  创业评说: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创业,搞起了种植或者养殖。虽然返乡创业的想法很好,但是也要结合自身的资源,合理运用。这样才能在返乡创业道路上,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沿着蜿蜒的山路一路上行到海拔870米的寿宁县清源乡阳尾村,满目青翠、错落有致的茶园遍布山间。在游客眼里,这里仿佛是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在张恒驱眼里,青山处处蕴含着致富因子。
2004年,张恒驱从南平林职院计算机专业毕业后,一开始希望能从事跟自己专业有关的工作,在南平干过电脑维修,也在福州电脑维修市场里打拼过。但城市高昂的生活费用让他没有留下多少积蓄。当时他的父亲身体不好,需要有人照看,在他请假回家照顾父亲的日子里,发现很多老乡都在外地开茶庄从家乡进茶叶,并且家乡的茶叶也因处于高海拔地区,常年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大的环境中,品质好,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于是,张恒驱动了办茶叶加工厂的心思。
父亲常年以茶叶加工为生,在家里有一个小小的茶叶加工作坊,在父亲的指导下,“外行”张恒驱一边学习一边摸索。“刚开始什么都不会,只能通过父亲的口述一遍遍地尝试,做出来的茶经常无人问津而倒掉,非常艰难。”回忆起学做茶的往事,张恒驱心中五味杂陈,他说,很多时候甚至想放弃继续出去打工,但是放心不下父亲和这个家还是选择了坚持。
为了更好地学习制茶本领,他除了向村里老师傅学习外,还去了南阳工业园区的大型茶叶加工厂取经。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掌握了制茶技巧,茶叶开始有了销路,收入也很快超过在城里打工的收入,这让他信心更足了。“原来,整个厂就是自己和爱人两个员工,既当老板又当伙计,从收购茶青(原料),到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提香等程序,都是自己干。”
通过几年的历练和学习,张恒驱已经练就娴熟的制法、技艺,在全村也有了名气,村民都把茶青卖给他,从而保证了原料的来源。在茶叶市场火爆时,他的红茶一公斤可以卖到400多元,年收入达到30多万元,不仅还清了债务,还盖起了三层小洋楼,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张恒驱的带动下,村里人种茶规模也越来越大,全村茶园总面积达到1242亩,茶农收入年年增加。目前,为了茶厂更好的发展,他把自家茶园让给村里的一位计生户茶农管理,自己和妻子则忙着收购茶青进行加工,高峰时,一天可以收购近2000公斤茶青,所生产的茶叶销往全国各地。
谈及未来,张恒驱自信地说道:“等福寿高速通车后,我就着手扩大茶叶加工作坊,增加人员力量提高产量,增加技术含量提高自产茶叶品质,争取早日做出自己的品牌。”
            
        沿着蜿蜒的山路一路上行到海拔870米的寿宁县清源乡阳尾村,满目青翠、错落有致的茶园遍布山间。在游客眼里,这里仿佛是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在张恒驱眼里,青山处处蕴含着致富因子。
2004年,张恒驱从南平林职院计算机专业毕业后,一开始希望能从事跟自己专业有关的工作,在南平干过电脑维修,也在福州电脑维修市场里打拼过。但城市高昂的生活费用让他没有留下多少积蓄。当时他的父亲身体不好,需要有人照看,在他请假回家照顾父亲的日子里,发现很多老乡都在外地开茶庄从家乡进茶叶,并且家乡的茶叶也因处于高海拔地区,常年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大的环境中,品质好,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于是,张恒驱动了办茶叶加工厂的心思。
父亲常年以茶叶加工为生,在家里有一个小小的茶叶加工作坊,在父亲的指导下,“外行”张恒驱一边学习一边摸索。“刚开始什么都不会,只能通过父亲的口述一遍遍地尝试,做出来的茶经常无人问津而倒掉,非常艰难。”回忆起学做茶的往事,张恒驱心中五味杂陈,他说,很多时候甚至想放弃继续出去打工,但是放心不下父亲和这个家还是选择了坚持。
为了更好地学习制茶本领,他除了向村里老师傅学习外,还去了南阳工业园区的大型茶叶加工厂取经。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掌握了制茶技巧,茶叶开始有了销路,收入也很快超过在城里打工的收入,这让他信心更足了。“原来,整个厂就是自己和爱人两个员工,既当老板又当伙计,从收购茶青(原料),到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提香等程序,都是自己干。”
通过几年的历练和学习,张恒驱已经练就娴熟的制法、技艺,在全村也有了名气,村民都把茶青卖给他,从而保证了原料的来源。在茶叶市场火爆时,他的红茶一公斤可以卖到400多元,年收入达到30多万元,不仅还清了债务,还盖起了三层小洋楼,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张恒驱的带动下,村里人种茶规模也越来越大,全村茶园总面积达到1242亩,茶农收入年年增加。目前,为了茶厂更好的发展,他把自家茶园让给村里的一位计生户茶农管理,自己和妻子则忙着收购茶青进行加工,高峰时,一天可以收购近2000公斤茶青,所生产的茶叶销往全国各地。
谈及未来,张恒驱自信地说道:“等福寿高速通车后,我就着手扩大茶叶加工作坊,增加人员力量提高产量,增加技术含量提高自产茶叶品质,争取早日做出自己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