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大学生从农村获得了哪些“土”商机

2015-07-31    重庆日报

  创业评说:不少创业大学生,看好互联网+农业这一商机,纷纷回家当起了“猪倌”、“羊倌”、“果农”等等,通过这时“土”项目圆了自己的创业梦。

  90后创业者曹席斌,2013年毕业于重庆工商大学化学工程系,没有回贵州老家,选择留在重庆创业。经过两次失败,他三次创业创建了互联网生态农场服务平台,网上卖土鸡蛋终于成功挣钱,现在月赚三四万。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风潮下,大学生纷纷走上创业之路。然而,很多大学生创业倾向于走“高大上”路线,以为越高端就越有前途。而实际上,被忽视的乡村蕴含着更多的机会,走出办公室,走出繁华的城市,到乡村去接一些乡土气,或许更容易抵达成功。

  就拿曹席斌来说,前两次创业,开发社区消费APP、开咨询策划公司看起来很时髦,却因种种原因失败了。而他将互联网精神与乡土气进行“链接”,则开辟了新境界。就如曹席斌的父亲所告诫他的:“年轻人创业,不能眼高手低,洋有洋的活法,土有土的价值。”“洋路线”走不通,就不妨试试“土办法”。

  这几年,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接乡土气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乡村正成为创业富矿。诸如,大学生“猪倌”、大学生“羊倌”、大学生“蔬菜大王”,甚至“大学生不做白领做果农”、“大学生回家当90后新农民”……“互联网+”时代,更多大学生选择重新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创业道路,到乡村去开疆立业,成就人生。

  大学生创业多些乡土气,实质是双赢之举。一方面大学生的新知识、新技术在乡村更有用武之地,更容易取得成功;另一个方面,他们创业的成功也能带动农民致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当然,大学生创业要接乡土气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还有很多“中梗阻”需要突破。这意味着,政府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做好保障,这样,才能最大程度激发大学生到乡村创业的热情。

最新资讯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