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给创业公司来的危机有哪些?

2015-07-24    七楼网

  创业评说:大众创业已成为一种浪潮,浪潮中的危机渐渐凸显。创业公司难以回避的问题有三个。一、创业本身不备众化,而现实却是大众创业。二、创业项目跟风,雷同太多导致竞争激烈。三、优秀的职业经理人自主创业,导致部分企业空心化。

  全民创业活动中体现出的大众化、同质化和空心化特征是今天的许多创业公司无法回避的三个问题。

  1、大众化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将企业家精神定义为五层含义:

  第一,首创精神;

  第二,成功欲;

  第三,甘冒风险、以苦为乐;

  第四,精明理智;

  第五,事业心。

  企业家都具有丰富的内涵,针对自身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美国,每年大约只有4-6%的新生创业家。即使是在这个被认为富有创业精神的国度,企业家这种职业,也只是少数人的专利。

  目前在中国掀起大众创业浪潮,也是将这项原本属于精英的活动转为大众化。然而,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决定了它不是一种大众属性。例如没有相对应水平的企业家精神作为支撑的创业活动,就如同是随时会幻灭的海市蜃楼。

  创业是企业家在寻求商业机会的基础上,用实际能力将其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过程。如失去了“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的能力——这两个创新活动中最核心的要素作为支持,更愿意相信近两年来的创业热是出于对资本的追逐和潮流的跟风。

  另外,创业作为一种成功率极低的高风险活动,本身也不具备大众化的属性。根据2013年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全国内资企业生存时间分析报告,近五成的企业年龄在5年以下,企业成立后第三年死亡率达到最高,达到9.5%。

  更近的数据也传递了相似的信息。第三方网站IT桔子通过公开数据的统计发现:创业项目能够得到天使轮、A轮、B轮、C轮、D轮投资的比例分别是49.8、50.6、13.4、4.8、1。也就是说,可以进入A轮的50个项目最终只有4.8个能进入C轮,1个能够进入D轮。

  鉴于早期创业项目在获得种子轮或天使轮融资后,出于保密的需要而绝大部分都选择不对外公开,以及很多早期项目都是由创始团队自己掏钱启动的,这部分“隐性天使”并不在媒体的统计范围内,因此从天使轮到C轮/D轮投资的淘汰率还应该远远更高。

  甘于冒险是企业家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条,但绝不是普罗大众所具有的特质。创业活动的特点几乎决定了今天的全民创业会变成明天的全民失业。

  今天,这么多人之所以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创业大潮,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活跃的资本和扶持政策在短期内大大降低了创业失败的成本和风险,为创业者们建造了一个安全、舒适的温室。于是,原本不想创业、不适合创业的人也纷纷加入创业军团,享受这最好时代的美宴。

  但是,一切脱离本质的因素都是难以持久的。热钱终究会散去、风口也有转移之时。当温室里的花朵不得不面对自然的严酷时,今天过度创业的繁荣景象恐怕就免不了被打回原形了。

  2、同质化

  中国的创业者们从来就不缺乏敏锐的嗅觉,对于“热点”和“风口”的把握并不逊于任何人。在某些领域,随着创业者蜂拥而上,就陷入了“一热就进,一进就死”的怪圈。

  Groupon成功之后,国内的团购网站一度多达近6000家。在一场轰轰烈烈的“千团大战”后,存活率仅为3.5%。业内翘楚美团等也只是在2013年底才实现微利。

  可穿戴概念火了之后,全国有上百家公司在做手环,直到小米进入了该领域,其他品牌几乎都消声匮迹了。

  在热门领域里,产品或服务的供给要远远大于需求。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4年P2P网络借贷数据报告》,截至去年年底,P2P平台有1761家。而2014年全国P2P网贷日均参与人数为7.65万人。也就是说,摊到每个平台上的参与者仅为43.44个,比一些规模较大的创业团队人数还要少。

  而艾瑞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国内手机应用超过400万个。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平均每个手机上安装的App数量仅为35个。这也就不难理解在400万个App中,僵尸应用占到了八成之多。

  其实,在新技术发展的初期,大批创业企业涌入一些热点领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美国汽车工业在开始之初有2000多家汽车企业。在网络经济蓬勃发展的2000年,仅在硅谷就聚集了超过132万就业人群。但是,比起“所有人做同样的事情”,更危险的是“所有人用相同的方式做事情”。红海里催生不出令人激动的创新,反而充斥着同质的竞争。

  以手游行业为例,第三方网站游戏葡萄整理了大量创业团队的产品后发现:这些产品中“和某产品很像”的占33.8%,“借鉴了国内游戏”的占22.1%,“借鉴了国外游戏”的占15.8%,而真正有原创性的游戏不到三成。

  无论在哪一个行业,大量同质化产品的出现必然导致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竞争如果不是以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为基础,就很容易走进价格战的恶性循环。从国内曾经的MP3乱战,到衰落的光伏产业,再到如今依然在价格战死胡同里苦苦挣扎的山寨手机,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在这些同质化程度高的行业中,难以产生赢家。

  其实,即使是在同一个领域里,企业也可以占据价值链上的不同位置,或定位于不同的细分市场。硅谷的创投教父彼得·蒂尔曾说:互联网的核心是垄断而非竞争,创业公司应该去找到一个细分市场并垄断之(Pick a small market and dominate it.–Peter Thiel)。与其在浅滩中与同质的竞争对手撕杀、两败俱伤,不如深耕一处细分市场,与异质的伙伴一起形成共生、互生的良性生态圈。这需要整个创业者群体的智慧和默契。

  3、空心化

  创业也好,创新也罢,理想的结果是成就一批伟大的企业。但是今天大众创业的结果,却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职业经理人的缺乏。

  国内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另立门户、加入创业的大潮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坊间流传着一张互联网创业圈派系的名单:据不完全统计,来自阿里、腾讯、百度等11个互联网大公司输出了400多位创业者,并且这个数字还在源源不断地增大。这些创业者离职前在公司中担任中高层要职,是职业经理人中的中坚力量。

  窥一斑而知全豹,互联网公司的巨头尚且如此,新创企业要留住优秀职业经理人的难度更是可想而知。

  创立企业不易,成就企业更难。要把企业发展壮大,光靠运气、关系和企业家个人的胆识远远不够,还要依赖优秀职业经理人的作用。中国职业经理人阶层的匮乏是业界的共识,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其中无法忽视的是人人都想当老板。

  中国并不缺老板,缺的是能够为公司尽心尽力、施展才华的管理人才,这样,创业企业才能遍地开花,这也是为何如今伟大的创业企业寥寥无几的原因。人才的流失导致创业企业的空心化,而这绝不是光靠时间和耐心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最新资讯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