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认错背后,是“伪女权主义”在作祟

锌财经

2019-11-14

+ 关注

作者 |单一

来源 | 锌财经(ID:xincaijing)

滴滴顺风车回来了,小心翼翼地试探,但无奈,滴滴又一次道歉了。

在*新的运营时间调整中,滴滴宣布在顺风车业务上“男女平等”,所有用户的运营时间均为凌晨5点至晚上8点。在此之前,滴滴顺风车给出的保护女性乘客方案核心两点是:

一是限制公里数,意在防止女性乘客单*被拉栽到偏远的地方;

二是限制出行时间,意在防止女性深夜单*在人性*脆弱、犯罪欲望*大的夜间出行。

虽然快车、专车等业务模块仍然能够正常使用,但此方案一出,还是遭到了“女权主义者们”的口诛笔伐,给滴滴用上了“区别对待”、“不尊重女性”等**词汇的道德压制。

且不论该种思维的合理性,来看在*发的试运营规则下——也就是“某些人”口中“男女区别对待”的模式下,用户能做什么?

在原先的方案中,难道真的说滴滴顺风车是在**“女性用户”吗?

并不是。

女性用户如果需要夜间顺风出行,在原先的方案中,**可以和相识男性用户结伴而行——顺风车模式下,可以多人出行。换一个角度理解,滴滴实际上不建议的是女性用户在夜间“单*出行”,而不是“限制出行”。

还是顺延所谓“女权主义者”的思维模式,这是不是也“忽视了男性乘客的安全”?

在锌财经看来,这类所谓“女权主义者”根本没有深刻的理解其真正含义。

那么,何谓“男女平等”?

更大意义上,是指在**活动、社会活动中,不论男性、女性都享有平等一致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劳动就业权等一切**权利、以及不受性别干扰地参加社会活动。

但是,在自然规律上,作为性别差异的动物而言,男性和女性在身体素质上是客观存在差异的。在大部分情况下,由于身体素质男强女弱,女性往往比男性更容易受到身体上的侵害——这一点,无法否认。

此外,对相当一部分的都市男女来说,工作到8点以后,也是一种常态。滴滴在向所谓“女权主义”面前低了头以后,也一并抹杀了男性用户以及可结伴出行的女性用户可以享受到的权益。

锌财经不知道这一部分所谓“女权主义者”的比例有多少,但滴滴再一次认错了。一如柳青在7月份的媒体开放日所说:我们是害怕——这种“害怕”一直在延续。

在滴滴害怕的背后,实则是对“少部分非真实女权主义者们”的妥协。同时,也是国民思维的倒退。

滴滴为什么会做出原先的思考?在其***中也说到了:

根据顺风车过往安全投诉数据统计,我们发现20:00-23:00、23:00-5:00两个时间段,涉性类投诉数量比5:00-20:00分别高45%和465%。

即便如此,还是会有人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思维来思考这回事,比如女性用户借用男性账户来出行,但这已经**逃离了规则体系之内。既想要游离在规则之外,又想要享受规则体系内的**和权益,这岂不是无稽之谈?

实际上,滴滴也早已想到了这一步。

还是先定义一下“顺风车的业务模式”。过去几年,“共享经济”的口号一直没有停下来过,但到目前为止,“顺风车”是严格意义上符合“共享经济”定义的模式,即“一方的闲置资源,以有偿的形式分享给另一方”,也就是司机和乘客。

那么,在这样基于“共享”的模式下,本身就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司机是可以拒载的。在滴滴的信息核验卡上,司机和乘客都会收到双方的信息。具体说来,上车的时候司机会收到乘客的信息,乘客会受到司机的信息,比如车牌、人数等等。能核对是不是本人,如果不是本人可以拒载。

另一组数据来自2018年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

2017年,发生在夜间的出租车司机犯罪案件为52件,占出租车司机整体犯罪案件的30%,发生在夜间的网约车司机犯罪案件为9起,占网约车司机整体犯罪案件的50%。

数据不说谎话,“出行安全”实际上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个问题不仅是一个企业的问题,更是这个社会、这个国家的问题。

但滴滴作为一家企业,已经小心翼翼地给出了尽可能全面的回答。

在*新的试运营方案中,除了原有的基本信息认证、人脸识别、录音功能之外,不仅是在顺风车业务上,同时也包括打车业务,还增加了失信人员和背景筛查的签约条件。*新的打车界面是这样的:

来源锌财经

在出行领域,早已参战者众。高德打车背后的阿里、曹操背后的吉利集团、哈罗出行背后的蚂蚁金服,还有嘀嗒、T3等等入局者,早已无法说滴滴是一家*大了。

依然聚焦在顺风车模式上,除了唯唯诺诺再次尝试运营的滴滴之外,嘀嗒、哈罗也在滴滴不在日子里迅速成长。但在对安全问题的思考上,似乎没有任何一家公布的数据能和滴滴相比。

滴滴在11月6日的官方微博回归信中写道:

好久不见,历经 435天努力,我们迭代了18个版本,进行了330 项功能优化,收到了30

万条用户建议,*终决定怀着敬畏之心继续向前,希望顺风车能承担为社会大众出行创造价值的责任。

事实上,在法制社会下,对任何一个企业进行监督是**合理且应该的。

但,滴滴再次认错之后,是不是也应该思考:

对滴滴这样一家具有极大社会意义的企业有没有矫枉过正?

在对滴滴严格甚至严厉的同时,对行业内所有的企业当然也包括出租车行业一视同仁?

把一个社会问题的重担全压在一家企业身上是否合适?

1434阅读 143人喜欢
创业快讯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