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房价狂跌30%:救不动,买不起

“坚持原创的公众号不到7%,你真有眼光”

这是「维小维生素」第444篇原创文章全文阅读约需7分钟

连日的**,香港楼价终于大跌。 尖沙咀一套复式豪宅,由于**两个月,从1.5亿市价港元,*先跌至**价1亿,到甩手价4000万。

一下子跌了30%。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出来救火,说香港楼市在经历“稳健下跌”。 言下之意:有产一族,我来给你打镇静剂了。

拥有一套房是很多人毕生的梦想,尤其中国人,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对房子的情结总是难以割舍。

然而即使房价跌成这样,不少“无产们”还是讽刺说:就算再怎么跌,也是买不起啊! “买不起”三个字,大写的心酸。

不过同样对于买不起房这件事,香港年轻人内心的苦楚和无奈,比大陆年轻人还要更复杂和微妙一些。

为了守住家业,他成了三无青年 我一个朋友阿泰,出生在香港的一个中产家庭,父辈开了一个面粉店,从小生活富足。

他爸打从一开始就有意把生意传承给他,所以高中毕业之后,他也顺势成为了面粉店的“太子爷”。

扛面粉、做半成品、记账、打扫卫生,就是阿泰日常的工作内容,父母就是他的同事。 30岁出头,他已经是坐拥物业的富二代,衣食**的妥妥中产。

但是,和他喝茶的时候,他长叹一声,“说实在,我其实就是一个三无青年。无梦想、无假期、无女朋友!” 说完顺势把小杯里剩下的半口茶往嘴里倒。

原来,面粉店的客户多年来比较稳定,由于行业小,很多都是客户转介绍的,只管交货就好。

就这样小打小闹混口饭吃可以,若要把家业发扬光大,似乎这梦想有点太远大。 他几乎没时间坐下来好好思考,每天大量的体力劳动,几乎全年无休,工作强度堪比大陆996。

牵一发而动全身,连感情生活也被影响。一次相亲,对方嫌弃他没看过伍迪艾伦的电影,还当场说他土,随后大显港女本色,夺门而去。

活生生地应验了那一句:身价**,没有情感自由。 在香港,不少像阿泰这种家里做小本生意的富二代。有一点小小的家业,上跃无力,下沉不甘。

香港好歹也是个**都市,人才辈出,金融、翻译、生物科技那些高薪行业肯定轮不到他。 靠着祖上留下一门生意混口饭吃,成了无奈但却是人生可选范围里面的*优解。

以他的学历,要不是有这家面粉铺,他只能做个极为普通的打工仔。 买新房似乎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但守着老房子过一生倒也无妨。

如果有谁告诉阿泰现在你祖上留给你的房产要跌了,房租租不起价了,他一定会跟他拼命。 这就是徘徊在悬崖虚空中的香港中产。 他们小富而安,他们也脆弱不堪。

高额的房租让我除了打工,别的其他都不敢想 每次家庭聚会,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我妈向那些从香港回来的亲戚们,手舞足蹈地诉说她的副业经历和退休的生活。

对,我妈,就是那个通过**渠道卖私房菜,一个月能*3万多人民币那个妈。 亲戚听罢之后,说了一句:

在香港做餐饮太难了,都在替房东打工而已。像你这样做生意的话,随时会有人上门找麻烦。

那一幕对话对我冲击很大,同样是50多岁的女人,

一个退休后通过互联网实现人生的新的机遇,活得有滋有味;

一个还在为生活奔波,守着一万不到的工资,就这样一直到老。

大家都说,“贫穷限制了想象力”。 然而很明显,限制了想象力的不是贫穷,而是环境。

在香港,你想找到像**一样这种几乎零成本的小生意,通过它*取额外收入,几乎不太可能。 **所需要配套的物流系统、低廉人工、宽敞的操作间,在香港都很难实现。

做个小生意,房租*先是让人头疼的根源。 在香港,去普通商场格子铺租个格子,要港币5位数起。

而且,惯性的贸易规则下,产品都要真金白银拿货,从不赊账,还没什么议价空间。

什么“一件代发”,“先卖后结”,不太存在。 做个小生意都都要先痛下血本,让很多很多年轻人立马望而却步。

当我们在用新零售改善生活的时候,香港很多人,还在为这些既定的行规、高昂的房租和用人成本而伤脑筋。

因为众所周知,香港的商业集中占领在某些大家族的手上。

没有人会希望有人在线抢了这些商业物业的生意,所以互联网营销的空间被挤压得相当微小。

所以,在香港,有调查显示四分之一的年轻人不参与网购。双十一也不会去剁手。 他们怕淘到假货,觉得网上的东西都不太靠谱。他们的思维已经被上一辈的思想裹挟。

在这样的环境下,年轻人又怎么谈创新?怎么谈想象力? 也不是没有人思考到这一层次的危机。

1999年,特*董建华曾经一度推崇“数码港计划”,无非希望把香港建设成一个科技城市,拥有更多高科技活力。

然而不久后,这个计划被李泽楷搞成了房地产项目,只招租了22个单位,不了了之。 不死心的董建华随后接着提出“硅港”计划,意思是建立一个香港的硅谷,孵化新兴产业。

没想到到*后,依然逃脱不了把一个科技扶持计划炒成房地产项目的命运。 香港人在漫长的突围过程中,已经渐渐丧失了斗志。

买不起房,创不起业,贫富落差……这些都是表面现象。 拔掉创新的输液管,才是让一个地方丧失竞争力*重要的原因。

我评上了米其林1星,

等待我的命运是关门大吉 你们可能并不知道,香港餐饮业流传着一个“米其林诅咒”。 香港有63家米其林餐厅,即便是路边小店,也会获得米其林侦探的垂青。

但是,相当多的小店其实深深害怕被米其林看上,因为入选的那一刻,他们半只脚就踏入了鬼门关。

比如,有41年历史的老店好望角面家,手打的竹升面口感爽弹,远近闻名。但是在入选米其林之后,这家面家倒闭了。

它的房租因为入选而突然暴涨,30块不到的云吞面,远远负担不起这样的房租价格。

2014年,“阿星小吃”入选米其林星级餐厅,次年房租上涨六成,倒闭;

2015年,“祥兴记”同样入选米,房租上涨五成,倒闭;

米其林1星的“一乐烧鹅”,被房东敲诈铺位转让费一亿,只好关门大吉。

疯狂的房租,正在榨干每一个辛苦经营的小商家每一滴血汗。 而香港拥有物业的商人,对此习以为常。

在他们的世界里,这是既得利益,躺*资源,无需和任何平民共享。 甚至不少香港中产的概念中,必须要让房价上涨自己才有利可图,填海造地那是在抢夺他们的既得饭碗。

跳出整个局来想想,也许他们都觉得有点可笑。 这明显已经跌入了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

无论谁做什么选择,都不希望自己吃亏。但是如果大家都不退让,房价跌、经济差、股市崩、生意难做……*后是双输的局面。 我只希望它不会持续太久。

1411阅读 20人喜欢
创业快讯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