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过度多可怕?**连员工这件事都要管...

单仁行

2019-07-15

+ 关注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单仁行(**号:shanrenzixun)

这世界上有样东西,**、高管、员工都害怕。

是什么呢?这东西不是别的,就是开会。

各种大会、小会、上市会、产品研讨会、营销会议,还有晨会、晚总结会、周会、月会、季会、年会等等。

有不少的**跟高管就跟我吐槽,哎呀,这会真的是开不完,总是大把的问题等着我去解决。

但事实上,有些会真的有必要开吗?

我就见过不少高管一到开会,能把整个部门的人叫起来一起开,然后一个一个汇报工作。

一边记下来一边按照自己的看法,直接给基层员工安排工作,像是这个东西,可以这样这样做,那个东西,赶紧取消掉等等。

这种做法,诚然会显得高管很是尽责,但说句不好听的,就在浪费大家的时间。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来,这种部门会议如无必要,是犯不着把整个部门的人叫上来一起开的。

因为特别浪费时间,时间一浪费,工作就延后,工作一延后,员工就得加班加点,*终苦了员工拖了效率。

二来,有些工作也不需要**人亲自来指挥怎么做。

这种工作指派的角色,应该交由中层管理来做,更何况就算你是高管,也不一定能比基层员工更懂他的工作应该怎么做。

三来,有些高管开会,为的是彰显自己的**地位。

好像如果不让下属开会、指派工作就不能够体现自己**的地位,一旦形成风气,后果不堪设想。

而这种现象,我们叫它做管理过度。

可怕的是,管理过度不只是高管才会有。

很多**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为了提高管理的效率,让公司更规范,就设置了一些职能部门。

委派了一些高管去协作自己做管理,好让公司运作得更顺畅一些。

可惜的是,很多**是只知道授权授利,却忘了授责。

这会导致,部分高管、部门,会在权力欲望的支配下,原来是跟一线部门同级别的职能部门,在感觉上渐渐成为了别人的上级。

各种五花八门的严格制度,弄得人心惶惶。

我就曾经见过一家创业公司,明明就坐在一起,吼一嗓子就能解决的问题,非要走各种流程。

然后上报给主管,然后主管再跨部门协调,*后由CEO来做决定,还特地设了个检查司,严格监视员工的一举一动,制定了很多五花八门的制度:

比如上厕所计时、员工不准伸懒腰影响他人工作情绪等等。

这些动作,对于成熟期的企业来说或许管用。

但用在一切求快的创业期企业,以及内部重造的转型期企业身上,就会导致管理太琐碎,反而降低了整体的工作效率。

就像马云说的:当管理水平超过经营水平,业绩亏损是迟早的事,企业离关门也不远了!

那么,作为**的你,如果发现底下的高层、职能部门出现管理过度的现象,应该怎样纠正他们的错误呢?

*先,管理一定要遵循权责利心法。

管理其实很简单,它只是需要做好权力、责任和利益分配。但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必须把权力、责任和利益等分,成为一个等边三角形。

这种基于责任所做的权力和利益的分配,就是*合适的管理行为。

我看到很多的管理者,喜欢把权力、利益留下,把责任分出去,也就是俗称的“严已律人宽以待己”。

这种做法就是在自找死路,不但堵死自己未来,还要把企业的未来给带上。

要知道,正确的管理,是需要在界定责任的同时,配备合适的资源,让被管理者分享到管理所获得的结果。

其次,企业无论大小,必须要把主要思路放在管理为经营服务上。

很多**企业会发生亏损、走向衰败,不是因为这些企业的管理不行了,反倒是这些企业的管理水平太高了!甚至高过它们的经营水平。

在阿里巴巴取得成功的头几年,马云常常被一些企业邀请给员工做企业**力或者企业战略的讲座,结果马云大多时候是**的。

因为他觉得,这样的讲座会对邀请企业产生反作用。

企业通过这种讲座方式培训员工,超过了员工所承担的责任,这样的企业是事实上的“管理过度”,所以他**了。

*后,管理必须对绩效负责。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我虽然没有功劳,但是我也有苦劳。

我没有什么惊人之举,但是我也是流血流汗的呀。我流汗的时候,企业里还没有你呢!等等。

只不过,在企业的经营里,只有功劳才会产生绩效,苦劳不产生绩效。

很多人只是关注自己付出了多少,但不关心这样的付出是否对企业产生了绩效。

奇特的是,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管理结果,往往是有苦劳的人得到肯定,“老白兔”得到重用,“明星”员工愤然出走。

实际上,企业**一定要做到正确对待能力和态度的关系。

过多关注态度,会导致组织中能干的人干死,不能干的人活得很好。

让态度好的人得到肯定,会导致大家都关心态度,而不愿意真正地用能力说话。

但态度再好能力不够,依然产生不了绩效,态度必须转化为能力,才会产生绩效。

说到底,其实我*想说的是,一个企业,好的高管、职能部门不一定能留住人才、让企业能一飞冲天。

但只要出现管理过度,就一定会赶走员工,影响企业的未来,这必须引起**们的重视。

2279阅读 83人喜欢
创业快讯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