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苦滴滴久矣”:滴滴到底怎么了?

2018-04-05    

  昨天(4月3日)下午互联网热议的“摩拜37亿卖身”讨论,在凌晨3点10分王兴饭否状态更新后彻底落定。

  4月4日晚间,美团创始人王兴今日发全员信,宣布和摩拜签署全资收购协议;他在饭否写到:摩拜是中国少有的真正的中国原创,是难得的有设计感的品牌,有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将和美团一起开创更辉煌的未来。

  相比美团估值,在可预计的未来,也因为摩拜的收入囊中而有更加辉煌的未来。

  毫无疑问,滴滴美团的上海大战,是2018年互联网开年大戏:滴滴美团,TMD两大巨头,都站在各自商业逻辑上,力证自身的竞争力。

  抛开资本层面不谈,以目前出行战况看,美团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从首日15W到三天占领上海30%市场,从滴滴“杀熟”到司机乘客怨声载道,最后祭出“天下苦滴滴久矣”。

  天下苦滴滴久矣,如果这是美团公关祭出的尚方宝剑,王总应该请公关全体同学吃鸡,因为美团成功的把一场诸侯争霸变成了农民起义。

  学传播的同学都知道,这是勒庞的书读的太好。

  话分两面。

  天下真的苦滴滴久矣么?从滴滴诞生到今天,满打满算6年不到,中间上有政府网约车管制的规范,正面战场快的、Uber、易到的激烈竞争,中间还穿插着地方专车平台的各种游击战。直到2016年底,滴滴才算从烧钱中缓过一口气。周航说,整个2015年专车市场就烧掉了200亿元人民币,有人估算中国打车软件市场从2013年到2016年总共烧钱50-80亿美元。

  懂点经济学的人都知道,无论如何畸形发展的市场,最终都会回到经济规律本位上,资本的前期投入后期都会用其他逻辑找补回来。2017年开始停止对乘客的补贴,司机抽成,提高奖励等要求,这都是3年前所有行业研究者谈烂了的回血方式。

  同样的市场逻辑在美团上也有体现:上海峨山路好粥道的一碗皮蛋瘦肉粥,门店价格是10元,加上包装盒11元,美团上叫价17元,送到陆家嘴金融广场3元,合计21元,笔者是老客户,就是21元;但如果是同样下单的新客户,赠送5-7元不等的优惠券。注意,美团还是挣钱的。

  我不为谁站台,我反对的是,某些媒体站在普遍正义的角度,将网民的智商放到地上摩擦。

  资本逐利,只要供求相当,就是你情我愿的买卖。高峰期供求价格的调整、是否提供优惠或者提高抽成比例,都是商业化后理所当然的买卖。所以,所谓“杀熟”纯粹是伪概念。

  既然已经有上述心理建设,那为何滴滴在沿用既定战略时,会遭到这么同仇敌忾的声讨?

  究其根本,长达三年的补贴之战已经彻底娇惯了市场,出行市场就像惯坏了的孩子,遵循顽童逻辑:你不给我糖吃,我就说你虐待我。

  当然,滴滴的例子也有其特殊性。



  出行是基于司机和车辆提供运输服务,受制于城市道路负载能力和交通条件,盲目网约车竞争带来过剩运力,只能增加城市的拥堵,反不能提供便捷的服务。市场竞争中,持续增加乘客和司机补贴,不是判断提供更加优良服务基础,是破坏市场的夜叉。昨天的报道:

  久违的“补贴大战”伴随着大量新车的涌入,上海网约车新政禁止的“外地司机”和“外地车”,竟然穿上“马甲”,900一条龙一窝蜂地涌入市场。就是这种破坏带来的后果。

  所以,现有条件下所谓的智慧出行,是最大限度的灵活控制运力和需求配比,提供以“价格”为导向的额外服务,便利交通更多的还是靠公共交通来完成。

  长远来看,智慧出行时建立在新能源汽车小型化、无人驾驶和社会共享的基础上,降低司机和车辆的单位运输成本,才能提供更“经济有效的”运输服务的根本。

  所以我的疑问是?有必要将烧了3年的补贴大战再重来一次么?

  在未来10-20年内,随着新能源和智能驾驶驾驶技术的发展,国内汽车工业制造,迎来千载难逢的资金、技术、人才机遇。互联网企业本来应该放在新能源车辆和无人驾驶、技术升级上的钱用来烧市场,且不是良性竞争,而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钻营的司机和客户。

  从这个角度看,这场争夺也是社会的一场损失。

  最后,滴滴输在哪里?

  我以为,公众千夫所指的不是滴滴产品,是滴滴作为互联网出行产品运营者应持有的态度。

  滴滴的一个老公关告诉笔者,滴滴不是不想说,是说什么都是错的。

  长期以来,互联网公司都以正义公平自居,并不觉得自己商业价值有所缺失,滴滴目标是让未来出行更美好,这是种包含价值观的产品导向。特别是,当你提供一种具有公共服务属性的产品是,企业品牌应该体现至少三个层面的元素:眼光、胸怀和实力。

  2014年因为业务关系,笔者曾经拜访过滴滴,在中关村狭窄的房间内,平均一个办公桌要挤上3名员工,程维的办公室变成了会议室,当时的市场总监卓然的桌子上挤着两个实习生。

  晚上7点,外包的阿姨送饭,大学市场常用的铁皮大盒子,谁要吃,自己拿个盘子自己装。

  笔者非常喜欢这种公平奋斗的创业氛围,记忆犹新。

  任何第三方商业服务,对所以参与者都应该保持规则公平,特别是出行这种具有普遍公共服务意义的互联网产品来说。滴滴的问题不出产品和技术,不出在综合实力,而是胸怀上,在你眼中,看到的是产品技术和商业竞争,在广义社会眼中看到的是广义道德和人文关怀;而滴滴这种天生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公司,自身商业逻辑也就每天受到社会公义的拷问。

  每天自省三个问题:

  你提供的商业和服务,是否提供公平透明的规则?

  你发展的方向,是否是为了提供更先进的生产和技术?

  你是否提供了真实可衡量的价值?

  出行行业本来就是一个高度资源集中的行业,只有在高度资源集中的前提下,才更有可能提供丰厚的土壤来进行新能源、智能驾驶和产业链资源的一系列动作。而在资源高度集中的行业,企业家更需要的是“越垄断越开放、越垄断越虚心”的态度。

  前几天Keso在《为什么滴滴注定是个坏人?》中谈到““尔要战,便战”是个看似无畏竞争,看似成竹在胸的回应,其实是个特别傻的回应”隐约也有这个道理。

  滴滴应该怎么做?

  只有基于公平的产品规则,开放的商业逻辑,虚心融合的企业态度,才能得到社会和公众的尊重。私以为,相比美团的自成一脉,从快的到Uber,滴滴是有这种基因的。

  希望在滴滴眼里,这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进化。

最新资讯

热门资讯